第141章 江南之地的思考_蓝星仙缘传承系统
阅书小说网 > 蓝星仙缘传承系统 > 第141章 江南之地的思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1章 江南之地的思考

  自秦汉以来,黄河改道频繁,留下许多故道,近古世界没有这样的情形出现,或许因为战国后期,历史发生重大变化。

  楚统一六国,国祚绵延三百余年,荡气回肠的楚汉相争没有发生,千古一帝汉武大帝没有出现,精彩的三国演义没有呈现。

  西域曾一度被前楚掌控,匈奴也曾被其分裂为南北匈奴,存在河西走廊,但没有丝绸之路,西、北两个方向,予人虎头蛇尾之势。江南之地正好相反,交州被前楚完全掌控,继续向周边延伸。瀛洲纳入楚国,北面天孙王朝臣服,南面大岛被命名为南瀛洲。设立交趾郡,令扶南王朝称臣,最远甚至到达爪哇岛。

  前楚实行北人南迁政策,持续三百余年,南北两地形成鲜明对比,北方收缩战线,南方面对大海积极进取。黄河以北人口大减,魏兴得以在冀州起事,创建魏国,其后定都长安。

  魏灭楚只是在长江北岸打了一仗,保障世家豪绅利益后,江南的世家豪绅们选择投降,州郡县换了一身官服,变成魏国官员。只有最顶上的人改变,芈氏变成魏氏,其余一切照旧。江南四百多年时间,没有经受过战火洗礼,富裕程度惊人,青州精致的饮食,大多受江南影响。

  司马氏篡权,以晋代魏,不仅控制不了江南,近在眼前的司州都无法完全掌控,冀州、兖州、青州和徐州各自为政。摇摇晃晃不到二十年,南匈奴人攻入长安,无勤王之师,晋朝灭亡。江南世家豪绅,重新推举芈氏后人为共主,实为傀儡,官服重新换一套,再次成为楚国官员。

  黄河两岸,谁也不服谁,但谁也不打谁,都在等待时机。南匈奴人、鲜卑人进入中原,不勤王也就罢了,周围郡县被攻击,也不救援,期望双方消耗实力,谁站在最后谁就笑到最后。冀州五郡、青州乐安郡,就这样被鲜卑人轻松占据。

  自己曾经诟病前楚北人南迁政策,了解到前楚在南方的辉煌,现在不知如何评价。隋国应对江南之策,是否应效仿前魏?芈氏换成杨氏,保障世家豪绅利益,消弭兵祸之乱,其他一切照旧,真的是一个难题。

  两年之前,偏僻之地凉州,不到二十万人口的张掖郡和酒泉郡,隋国突然现世,世人都没有在意。谁能料想到,三百五十万人口的益州,竟然会归附隋国,还一分为二,多出一个渝州,十足的蚂蚁吞大象。

  相对于益州归附隋国,凉国被灭只是一件小事,世人惊诧莫名不知缘由下,凉州、益州两路出兵,全歼凉州南匈奴人。紧接着长安被攻下,南匈奴人逃回并州,隋国定都长安,仙师君王名号开始传播。

  隋国的奇迹还在继续,南匈奴人归附,南匈奴王刘渊成为隋国大臣,司州随后归附隋国。世人尚未来得及思考,幽州鲜卑人归附,冀州、青州、兖州全部纳入大隋。此刻,仙师君王的名号,应已传遍大江南北。不到三个月时间,本王的人望翻番,从两百余万,增长到;自从系统出现人望后,已经收获近600万人望。

  闰六月初三晚,定陶城客栈内,杨煜炫思索着隋国将来的道路。江南之地只要隋国名号,不上交税赋、官员任免由当地说了算,承认世家豪绅势力范围,任其自由发展,名义上的一统天下,实质上的划江而治?

  隋国现有九州,雍、凉、益、渝、并、冀、青、司、幽州,加上西域伊吾、车师两郡,南中朱提、建宁两郡郡,共有88个郡,695个县,大约2600万人口。税赋上交朝廷四成,刺史府对当地官员任免,有极大自主权,地方管理属于半自治。

  两者当然有不少差异,九州四郡按隋国朝廷律法行事,刺史由中央朝廷任免,郡守以上官员报朝廷批准。军队架构也有很大不同,州郡兵负责对内,直属军负责对外,四成税赋主要用于直属军军饷,朝廷还会划拨银钱支助地方建设。形式上类似于诸侯王,内容上又有很大不同,中央朝廷对九州四郡具备掌控力,刺史的权力由朝廷赋予。

  江南之地,即使刺史由朝廷委任,恐怕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,各州郡有自己的军队,不受中央朝廷管控。但是先取名号,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,一旦与世家豪绅起冲突,中央朝廷师出有名。拿下徐州、荆州北部和广陵郡后,完全可以与江南势力谈判,消弭兵祸,再徐徐图之,换一种方式搞定江南之地。

  归根结底,不想阻断江南势力,出海向南发展的道路,这方面的诉求完全一致,至于隋国是否姓杨,获取足够人望后,完全不会在乎。另一方面,获取人望的过程,就是征服江南势力的过程,采取的主要手段,可以不再是直属军的武力。

  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对事物进行改变,需要谨慎,有了大概的思路,事情还不能急,总得再打几仗展现隋国的强大,才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。北方需要时间安定秩序、恢复经济,与臣属们需要沟通交流想法,仙师的神奇需要更广泛传播,明年能处理好江南之事,已是最好的结果。

  刘渊跟随一起来到定陶,以司空府司直兼青州刺史的名义,与定陶郡守见面,商谈煤炭运输和使用、河道保护等问题,本王顺便召见定陶郡守。

  定陶郡在司州属于小郡,人口四十来万,郡守王会之世家子弟,三十来岁年纪,与刺史王匡一样,出自弘农郡王家,低王匡一个辈分。

  饮茶闲聊,消除彼此间的拘束,交流勉励一番,世家子弟的想法,多少明白一二。从王会之身上看到进取心,光宗耀祖,展现自己的抱负,是他隐藏的心思。年轻人不在乎是否长寿,更在乎青史留名,对于将来君王继任者选拔,本王明确告诉他并非虚言,而是实实在在要实行的政策,王会之惊诧之余表达了不可理解。

  “会之郡守,如果现在由你出任隋国君王,认真思考后告诉本王,能否胜任?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sbook.cc。阅书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ysbook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